基督徒不來教會十大原因

資料來源:http://www.tcnn.org.tw/news-detail.php?nid=5385#

.生活中挫折連連,覺得上帝沒照顧。

    許多時候,人是為了平安而來教會,以為熱心禮拜就能得健康、事業發展、子女用功、婚姻順利……。不只信徒這樣以為,連牧師的講道、信徒的見證,也都強調上帝是賜福的神,是聽禱告的神,求就能得著。誰知道,有些人來教會了,也禱告了,生活仍連遭挫折,於是認為上帝沒有照顧,就不再來教會了。

    雅各書124節說:「你們落在百般試煉中,都要以為大喜樂;因為知道你們的信心經過試驗,就生忍耐。但忍耐也當成功,使你們成全、完備,毫無缺欠」牧者的教導與信徒的見證要謹慎,不能一味強調成功神學,而要回歸聖經,教導信徒倚靠上帝來面對生活的一切。

 

.生活失意,不好意思到教會。

    主耶穌曾說:「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,我就使你們得安息」(太11:28可見教會原本是失意者、傷心者應該來的地方;但慢慢的,教會受社會風氣影響,注重成就、收入、表現、外表,造成生活失意的失婚者、單親者、失業者、罹患絕症者……,反而不敢來教會。因為感覺到自己在教會不只沒得比,又怕被批評沒信心、不用功、不努力、不肯吃苦、不會忍耐才導致失敗,如此失落見證,怎麼敢到教會來?

    教會應回歸真理,教導信徒:「不要效法這個世界,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,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、純全、可喜悅的旨意」(羅12:12

 

.覺得教會冷漠,沒有人在乎自己,只好默默離開。

    人很容易落入一種迷思,就是只關心看得見的人。教會或許有在關心信徒,但往往只關心那些熱心服事、奉獻多的人,例如長執家人生病了、熱心同工受傷了、牧者家有哀傷的事,大家就不斷去關心、探訪、送禮物、唱詩、禱告……。但若有一位貧窮的、沒沒無聞的信徒或慕道友生病住院、發生意外了,幾個禮拜沒來教會也少有人發現,頂多是關懷組同工或牧師去探望12次而已,教會也缺少後續動作,甚至不聞不問。看見牧師、長執對那些有身分、有錢的人如此熱心關懷,對卑微肢體卻應付應付,被忽略的信徒只好默默離開了。

    要避免此情況,教會應建立完善的關懷網絡,實踐保羅的教導:「要跟喜樂的人同喜樂,跟哭泣的人同哭泣。無論對什麼人,要同心彼此關懷」(羅12:15-16a)讓人不再感到在教會被忽略。

 

.曾在教會受傷,乾脆離開。

    可能與其他信徒發生衝突,或因太關心某人,被誤會注重私情,因此情感受傷,於是選擇出走。也可能因為金錢糾紛,如:有信徒向他借錢,借了卻不還;有人找他加入民間標會、投保、投資保險,不加入會怕得罪人;可能標到教會工程,如建築、修繕、音響、水電,完工後請款卻被刁難,或被要求折扣多一點;可能奉獻金額與週報登錄不合,提出指正卻被質疑是自己弄錯。

 

.怕擔負太多事工,而不敢來教會。

    人們常說「能者多勞」,加入一個不健全的教會,意味很多事會找上你:團契小組聚會和禱告會要你帶領、家庭禮拜要你主領、契友外出要你開車接送,要你司琴、要你插花,要你教主日學,甚至寫週報文章。一個人肩負了好多事工,壓力超大,不只影響生活作息,也減少家庭親子生活,如此誰還敢留在這教會呢?

    過多服事是可怕的、是不應該的,教會領導者需要注意信徒的時間、能力範圍及信仰深度,才讓他承擔12樣服事。教會把工作分配給更多合適的人,才會讓信徒成長,也讓教會健全發展。

 

.認為在家看電視做禮拜也一樣,不必到教會。

    對行動不便的病人、老人,或因三班制和服務業工作,而無法在主日到教會的信徒,看電視做禮拜是情有可原的。但其他人不可以如此行,因為到教會做禮拜有多重價值:

1.放下一切專心到教會,為主付上代價的禮拜,將蒙祝福。

2.在禮拜中不只安靜祈禱,也開口讚美主,讓心與主更親密。

3.禮拜不只是個人與神的關係,也透過與其他人互動招呼、關心、扶持,在主裡彼此連結。這些都是看電視所不能取代的。

 

.覺得沒有被餵養、沒有領受。

    一個人來到教會,不只希望被招呼、被關心,也希望從聖經得到靈感、得到啟發、得到力量。當牧者的講道沒有屬靈亮光、沒有聖經教導,只是照本宣科,顯得冗長沉悶令人想打瞌睡,或隨便比喻與批判,讓信徒靈命得不到飽足;或者,牧者本身沒有活出美好見證,信徒怎會愛來教會呢?

    對於講道的不足,牧者應該安排查經、門徒訓練等課程來補足,以充實造就有需要的信徒;牧者本身也可參加聖經或神學研習,提升自己的能力,並且有生命的反省,活出美好的生活見證。另外,帶領敬拜讚美的領唱者,要儘量找會眾熟悉的母語詩歌,使主日禮拜充滿感恩、悔改的氣息。

 

.不覺得團契生活重要。

    現代人很忙又壓力大,往往不喜歡被打擾,下班只想休息、玩電腦、看電視等。教會若要信徒加入團契,需找到適當的人來做召集人。若有一位公認信仰好、有愛心、有學識的人願意出來帶團契,也會吸引人加入團契。團契不是分社青、夫妻、婦女、單親或松年團契就好,要緊的是找到對的人,才能帶出好的團契生活品質。

 

.教會太教條化,讓人有罪惡感、壓力很大。

    教會是罪人集合的地方,耶穌說有病的人才需要醫生(9:12;可2:17;路5:35)。但今天有許多教會太教條化,太強調次序、規律,失去用愛引導失落的人,因此有些失敗的人就不敢來了;如,婚姻失和者、離婚者、失業者、家人不和者、重考生……等,尤其是更生人不只找不到工作,到教會也會受到排斥,這真的是很不幸。

    教會應該成立關懷小組,安排一組同工專門接待扶持失落者,才能挽回他們的靈魂。

 

10.認為各教會都有問題,而到處游離。

    教會本是罪人聚集地方,所以是缺點多多的地方。有些信徒看見教會同工的婚姻或私生活出狀況,或與人有金錢糾紛,或因選舉而有政黨色彩,造成負面觀感,無形中因為不喜歡看到某些人,而選擇出走。

    事實上,人的想法、看法、做法本來就各有不同,要帶出一個滿有基督的心、有愛心的教會並不容易,但仍要謙卑去推行,以便留住游離分子。

    面對游離者,教會需要以誠懇的心陪伴,邀請他們加入服事行列。有服事,就比較有參與感,也比較容易留下來,不會只是冷眼旁觀,慢慢的他會因為服事的喜樂與被肯定而留下來。

    希伯來書1025節說:「你們不可停止聚會,好像那些停止慣了的人,倒要彼此勸勉。」對於沒有來教會的基督徒,教會需找出背後真正原因,除了針對問題對症下藥,更需要從上帝而來的智慧和愛心,透過真誠的陪伴關懷、積極的鼓勵和真理的勸勉,讓不到教會的基督徒能重返信仰的大家庭,幫助他們真正委身於教會,生命得到祝福。

 

聽見救主出聲喚,服事找回價值

    如果說,能認識主成為基督徒是人一生中最大的福分;那麼,我覺得,有機會可以服事應該就是基督徒生命中最大的價值。

    高中時,因著師長的帶領而認識主耶穌,受洗成為基督徒。不過,當時對信仰還懵懵懂懂的我,雖然受洗了,卻一直無法真正融入在信仰中。對第一代基督徒而言,雖然不會從小被家庭逼著上教會,卻也因此少了進教會的動力!就算進了教會,也因為對聖經的基礎認識不夠,導致對牧師的講道總是一知半解,漸漸的,因為害怕自己在教會中成為格格不入的那個人,而離開了教會的生活,甚至,連禱告都捨去了。

    離開教會生活的基督徒,心裡會不會有糾結呢?其實是會的!每每在填寫一些履歷表格,或是入伍、入學的資料,在信仰欄填上「基督教」三個字的時候,心裡就會充滿羞愧,因為覺得自己不配!

    高中畢業之後去馬祖當兵,退伍之後念了二專、二技,接著進入職場忙亂了好幾年,幾乎快忘記自己是個受洗的基督徒了。如果不是因為每年初拿到新的年度手札時,都習慣在手札的第一頁親手寫上「凡事都有定期,天下萬務都有定時」(傳3:1),在我的身上還真的很難找到基督徒的影子!

    就這樣離開教會,渾渾噩噩毫無目標的過了十幾年,一位在教會中擔任聖歌隊指揮的朋友,突然邀請我參加聖歌隊的練習。一開始,我只抱著去練習唱歌的心態,沒想到接下來不但在聖歌隊中遇到當年領我信主那位師長的親人,加上聖歌隊中的隊友兄姊們也都視我為家人般的關心與指導,接著開始慢慢建立了自信,也開啟我服事的路!越服事越甘甜,這句話真的一點也沒錯!

    神在人身上所動的工是奇妙的!因著參與服事,我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價值,透過教會的團契與裝備,慢慢的對信仰從冷淡而有了渴慕,現在的我,除了在教會的服事之外,也在監所中與收容人分享自己的信仰經歷。

   如果再有人問我,重回教會生活的關鍵是什麼?我的回答就是以賽亞書68節這段經文:「我又聽見主的聲音說:『我可以差遣誰呢?誰肯為我們去呢?』我說:『我在這裡,請差遣我』」

 

【行動方案】

1.從會友名錄中找出許久沒來教會做禮拜的信徒,牧師與長執/關懷小組一起去探訪。

2.透過關心來了解信徒為何沒來教會,幫助他找出原因,並陪伴他一起解決問題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hristi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